close

 

黃瑽寧:一次搞懂!腸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差別

 

提到腸病毒,一般人會聯想到腹痛或腹瀉等腸胃道症狀,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指出,這是一個需要釐清的錯誤觀念。此外,疱疹病毒的傳染跟腸病毒不同,並不是靠飛沫傳染,一定要近距離接觸才會傳給人。

嘴巴長泡泡:腸病毒和人類疱疹病毒

在眾多病毒造成的喉嚨發炎之中,最令家長擔憂的,非腸病毒莫屬。

每次提到腸病毒,很自然的反應就會聯想到腹痛或腹瀉等腸胃道症狀,這絕對是第一個要釐清的錯誤觀念。

之所以命名為「腸」病毒,是來自英文Enterovirus 的翻譯。Entero- 這個字首代表「經由腸胃道」之意,也就是說是藉由「吃」入病毒,所造成的感染。孩子將腸病毒吃下肚後,病毒會在他的小腸住了一晚,然後鑽入血管順著血液到處流竄,跑到喉嚨,接著變我們所熟知的「泡疹性咽峽炎」。可以這樣比喻:腸胃道只是腸病毒的「旅館」,住了一個晚上,就離開到下一站去,所以很少造成腸胃不適的症狀。

得到泡疹性咽峽炎的孩子,會在上顎後方,形成小水泡或潰瘍,很痛,有時會加上發燒,要一週左右才完全康復。有些孩子除了口腔潰瘍之外,手腳同時出現病毒水泡或疹子,就叫做「手足口症」,這兩種疾病就是腸病毒最常見的兩大病症。大部分的腸病毒還算乖巧,只是讓孩子喉嚨痛個幾天,食慾不佳一陣子,就能恢復正常。

在非常罕見的狀況下,有一種特別壞的腸病毒型別,叫做腸病毒七十一型。腸病毒七十一型這隻壞病毒,不甘於僅造成泡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症,還會亂跑到心臟或腦幹等重要器官,這時候就稱為「腸病毒重症」,嚴重時更會導致死亡。我想這才是每位家長所擔憂的情形。

有一天我整理家中的檔案,發現一系列我父親(黃富源教授)在一九九八年電視節目上的衛教影片,讓我感觸良多。這年正是腸病毒七十一型第一次大流行的時候,從影片上看得出,當時全國家中有幼童的家長,無一不驚恐萬分; call in 進來的媽媽們焦急提問,配上背景畫面不斷放送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況,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世界末日,跟SARS肆虐時的緊張氣氛,有過之而無不及!那年七十一型重症的患者超過四百人,其中有七十八位死亡。

十八年後的今天,腸病毒七十一型還是一樣棘手,依舊帶給家長恐慌。但小兒科醫生經過前輩們這多年來的經驗累積與傳承,診斷與處理上的能力,與當年相較已大不相同。

雖然目前腸病毒感染依然沒有特效藥,疫苗的研發也還在進行臨床試驗,但比照最近一次腸病毒七十一型大流行的二○一二年,重症病人死亡率已從一九九八年的二○%降至二○一二年的四%,見證了醫療照護的進步。

現在我們知道,腸病毒七十一型大約每三至四年會流行一次,一歲之前重症率約萬分之三左右;一到五歲更低,六歲以上則是十萬分之四,至於死亡率可控制在十萬分之一以下,已不是非常致命的病毒。因此,大部分孩子得到腸病毒七十一型,都還是會自然而然地康復。然而即便以現代醫學的發達,吾人仍無法預測哪個孩子感染腸病毒七十一型之後會走向重症,而哪個孩子不會。我們甚至在第一時間看見手足口症的病童,也無從得知他是七十一型,還是其他較溫和的病毒。

在這一切矇矓模糊之中,至少有幾件事是確定的:

第一,三歲以下得手足口症的病童要特別小心,因為三歲以下感染腸病毒七十一型後,重症的機率較高。

第二,所謂特別小心,就是要嚴密監控四大重症前兆:

1.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。

2.肌躍型抽搐。

3.持續嘔吐。

4.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。第二點肌躍型抽搐,意指孩子快睡著時,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,並且反覆出現好幾次,與一般發燒畏寒不同,可參考以下影片。

第三,上述的四大跡象中只需具備一個,就有住院的必要。

第四,住院後若不幸走向重症,我們有三大尚方寶劍:免疫球蛋白、強心劑,以及葉克膜。雖然這三把劍仍無法救活所有病童,但相信我,若狀況真的這麼糟糕,硬救不見得對孩子是好事。

 

一樣會長水泡的人類疱疹病毒

花了這麼多篇幅解釋腸病毒,有另一種病毒也會造成喉嚨的水泡與潰瘍,那就是人類疱疹病毒(Human herpes virus,HSV)。

聽到疱疹恐怕有人馬上「ㄚ鵝那不是一種性病嗎?」嗯……的確沒錯。人類疱疹病毒有兩種,一種是HSV-2,大部分長在生殖器,造成大人的性病。不過還有另一種HSV-1,是長在嘴巴上,跟性病沒有關連。媽媽們可以回想一下,自己或者是其他親戚朋友,有沒有人在頻繁熬夜,或生活壓力大,以及抵抗力下降的時候,嘴脣上會長一個痛痛的水泡,俗稱「臭嘴邊」,過了幾天就好了。「臭嘴邊」就是疱疹病毒HSV-1所造成的。

疱疹病毒的傳染跟腸病毒不同,它不是靠飛沫傳染,一定要近距離接觸才會傳給人。

所以如果孩子感染疱疹病毒,罪魁禍首必定是身邊最親近、會親吻小孩的人,比如說爸爸媽媽、阿公阿嬤和保母等。藉由口水,大人將疱疹病毒傳染給小孩,小孩身上因為完全沒有抗體,所以發病症狀會比較慘烈,其中一○%的人因為體質關係,會導致嘴破、牙齦紅腫、流血、口臭和發高燒等症狀,這就是典型的疱疹性齒齦炎。

疱疹性齒齦炎常常會發燒超過攝氏三十九度,而且會燒很久,甚至長達一個星期。經過高峰期之後,疱疹會漸漸癒合,但完全康復要兩個星期。這麼恐怖的疾病,幸好一輩子只會得一次,不會有第二次。

腸病毒引起的「泡疹性咽峽炎」,和疱疹病毒引起的「疱疹性齒齦炎」,一開始症狀實在太像了,導致許多醫生分辨不出來,常常到了病程的第二天之後,才會漸漸明朗。不過這兩種疾病照顧的原則差不多,目標就是不要讓孩子脫水。冰涼的液體經過疱疹潰瘍時,比較不會疼痛,只要孩子肯接受,不管是冰水、運動飲料、果汁、電解水,都可以喝。如果孩子痛到受不了,完全不肯喝水,猛流口水,嘴巴都不敢張開,小便量變得很少,那麼這個孩子可能需要住院打點滴,等到他不痛了能喝水再回家。「疱疹性齒齦炎」發病的期間不要讓孩子吸吮手指或揉眼睛,可能會讓疱疹病毒侵犯手指頭,甚至感染到眼睛的角膜,這可是很嚴重的併發症。

不過得到疱疹病毒還是比得到腸病毒好一點,因為疱疹病毒不會跑到腦幹,重症機率極低。另外,疱疹病毒其實是有抗病毒藥物可用,這點也比腸病毒好一些。但醫生並不常使用這個藥物,因為不見得能夠縮短病程。

也許「多洗手與戴口罩」是預防疾病的老生常談,但確實也沒其他更好的方法了。腸病毒沒有外套膜,不怕酒精,因此必須使用肥皂洗手,嚴格遵循「溼、搓、沖、捧、擦」與「內、外、夾、弓、大、立、腕」這些洗手步驟,以及使用含氯產品清潔消毒,才是標準的防治措施!

大人也會長的口瘡,時常被家長誤認為是腸病毒

其實還有一種口瘡,或是一般家長說的嘴巴破,也常常被誤會為腸病毒感染。嘴破的位置可以在腮幫子、牙齦、舌頭上,小孩、大人都會犯。口瘡跟上述病毒感染最大的不同,就是口瘡通常只會長一、兩個,不像腸病毒或疱疹病毒,潰瘍會破一整群的。臺灣人時常稱口瘡為「火氣大」,但奇怪的是,有些人就常常冒口瘡,有些人則一輩子沒長過,究竟「火氣大」是一種體質?外傷造成?還是感染呢?

到目前為止,科學家仍不清楚口瘡形成的原因。除了極少數的患者是合併自體免疫的疾病之外,其他人長口瘡則和外傷、咬傷、睡眠不足、壓力、焦慮、吃零食、吃油炸食品等因素相關連。雖然病因不明,但科學家的確發現,當一個人長口瘡時,口水中的促進發炎因子大幅上升,表示身體處於一種免疫失調的狀態,因此傳統上說長口瘡是「火氣大」,似乎也算是頗為正確的形容詞。

小時候聽過口瘡的民俗療法是抹「西瓜霜」,我自己嘗試過幾次,效果好像不怎麼顯著。坊間還謠傳「以毒攻毒」的做法,在口瘡上抹鹽巴,痛得眼淚直流,期望它快點癒合,這一種以自我虐待換來救贖的概念,當然也是一點科學根據都沒有。

一般醫生或藥師會處方的口瘡藥物有兩種:類固醇口內膏,以及單純的麻醉止痛噴劑;後者只是治標暫時止痛,而前者則是期望達到治本的抗發炎效果。最近一篇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發現,其實蜂蜜也是一個不錯的替代療法,相較於類固醇口內膏,可以更快緩解疼痛,傷口癒合也更快。對於手邊沒有藥膏,或是排斥類固醇的家長,在自己或孩子口瘡上敷點蜂蜜,不啻是另一個有效又方便的治療。

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,一歲之前的嬰兒不可以使用蜂蜜,以免細菌感染,幸好一歲之前的嬰兒很少長口瘡就是了。

(資料來源:2016-04 親子天下作者: 黃瑽寧 小兒感染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hinkkids2014 的頭像
    thinkkids2014

    社團法人新竹市教保人員協會附設新竹市私立新科非營利幼兒園(新竹市政府委託辦理)

    thinkkids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