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家齊:「孩子,對不起,我的生活失控了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我只好控制你。」

 

「你再不照我說的去做,我就不要你了」

「早知道你會這樣對我,當初就不該把你生下來」

「你如果再不聽我的話,你以後就會跟你爸爸一樣沒用」

 

幾個看起來像是連續劇裡出現的對白,卻是身邊一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專業的臨床心理師,有意無意在工作場域中聽到的語言。

▋控制你是為了你好

撫養孩子、教育孩子非常辛苦,我們的文化中也極重視孝道,深知養育之恩重如泰山。雖然大多數人都在教養孩子,但教養孩子其實會帶來沉重的壓力,而壓力過大無法處理時,不免就會有不適任的教養行為出現。

「控制教養」就是多種不適任的教養行為中常見的一種。「控制教養」大致雷同於文章起頭三句對白的涵義,父母明示或暗喻孩子若不遵守要求,將必須承受嚴重的後果,小至如何交友互動、大致生涯規劃選擇,家長都可能出現控制教養行為。「控制教養」通常也會伴隨著「這樣是為你好」、「我是因為愛你才這樣對你」的訊息,讓孩子心中原本想要反駁的心意轉化成罪惡感,只好無力選擇順從。

▋我們都需要控制

控制這個詞也許乍聽有些負面,但事實上控制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,世界上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嘗試各種控制,展現自己對生活、對他人、或是對公司的影響力,體驗到「我有能力改變事物」的心理感受。一個幼兒能靠自己的手把食物送進口中,一個學生能掌握自己的複習進度而有好成績,一個員工能說服老闆改變工作計畫,都是非常正向的控制體驗,讓人們得到成就感。

反言之,當一個人在工作上不能發揮影響力,經濟狀況出現無法掌握的狀況,伴侶關係中也體驗不到做主的感覺,這時候心裡就會有很多的無力感,覺得生活好像「失控」了。「失控」的感覺很不舒服,而降低這種不舒服的感覺,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從容易控制的對象中找回控制感。當父母出現了生活失控的感覺,孩子確實容易順理成章變成父母控制感的重要來源。工作中累積的挫折與無力感,在回家後對孩子的好動或哭鬧大聲嚇阻,得到一絲絲舒緩;因無法改變伴侶缺點而不滿,將注意力轉化對孩子行為的監控,提醒自己還有能力可以改變身邊的人; 在自己生涯規劃上與同儕競爭的挫敗感,膨脹成教育孩子不準輸在起跑點的過度冀望。

 

▋當失控開始「遺傳」……

2014義大利的心理學家針對20歲左右的年輕人進行研究,想了解父母的控制教養是不是會影響到這些年輕人的心理健康。根據他們的分析,經驗了越多父母控制教養的年輕人,確實在心理有越多的疲憊、焦慮、憂鬱、困惑等負面心情。更重要的是,研究者還發現,父母控制教養還與這些年輕人的「失控感」息息相關。

換句話說,心理上的「失控感」很可能會在父母與子女間「遺傳」(註),當父母生活失控,企圖控制子女,久而久之,子女可能也覺得自己是個無力的人,經驗到生活的失控感。說得直接一點,既然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,就好好控制孩子的人生,那麼對於自己的人生失控就比較可以視而不見。當孩子漸漸長大,父母可能還是經常向孩子表達「靠你自己怎麼可能成功」、「少了我你果然還是不行」、「你依然不成熟」類型的訊息,希望讓這個控制可以慢慢延續。

▋讓界限的描繪緩解失控的延續

控制與失控的議題,在每個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,程度也可以從相當輕微到嚴重衝突。面對這樣的現象,需要有相當的心理調整與思考,描繪界限,認清每一件事情究竟是屬於誰的人生範圍,應該由誰從中得到控制。經過了好多的拉扯,也許才能撞出內心真正的聲音。

「爸媽,你們是最關心我的人。我和你們一樣曾經會犯錯,所以我也和你們一樣,必須學著承受。我不願意在獨立與孝順中二選一,因為獨立從來不代表背叛你們。我將無法替你們活出你們的人生,但我會努力成為你們人生中值得驕傲的一段。」

「孩子,對不起,我的生活失控了,我只好企圖控制你。雖然我依然愛你,但也確實對你造成傷害。我無力改變我自己,但我衷心期盼,這些傷害將提醒你,好好保護你自己的人生,別讓你的生命,成為我失控的延續。

註:此處所指稱的「遺傳」代表某種心理特徵或行為模式從父母至子女的代間複製,與一般理解之生理先天基因遺傳不同。

 

(資料來源:天下雜誌/心理與管理十字路口 作者:張家齊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inkkids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