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光光老師:放下愧疚感,4方法建立高品質親子時光  

你是否也是每天趕著上班,趕著下班,趕著陪孩子,趕著說故事,卻總還是滿懷罪惡感。缺乏親子時光,成為現代父母的另一種壓力。精通兒童專注力與兒童情緒的臺安敦南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(光光老師)提供四個親子互動時應注意的重點,讓爸媽放下愧疚感,營造高品質的親子互動時光。 

方法一:親子互動時,爸媽不是老師

親子互動時,要記得父母並不是扮演「老師」。許多父母帶孩子帶到生氣,便是因為把親子互動變得像老師上課一樣嚴肅,例如「媽媽唸書給你聽,但是你要坐正、坐好!」比較好的親子互動方式,應該是父母跟著孩子一起玩。不過親子互動品質要好,父母便要像老師一樣「備課」,先想想親子時間可能會進行什麼事,做些準備。若是毫無計畫,難得的親子時光可能變成孩子打電動,爸爸在旁乾瞪眼,這時便不知道是爸爸陪小孩、還是孩子陪爸爸了。

方法二:把親子時間,預先空下來 

親子互動的重要原則之一是要「固定時間」。父母工作繁忙,但一星期中可以先將一天預留下來做「親子日」,這段時間就是專屬於孩子,不被其他事干擾。

固定時間的用意在於為孩子建立生活作息,因為孩子會用時間來記事情,例如他記得「星期一爸爸會陪我玩」,他對星期一的記憶力就會特別好,時間觀念也會因而確立。固定親子互動時間,也有助於增加小孩的行為預期能力。當小孩心裡有個底、知道親子時光要做什麼事,他的表現就會比較好,他可能會提醒自己「待會兒爸爸就要回來了,我要趕快把事情做好」。

要特別注意的是,父母應避免在睡前一個小時才進行親子互動。許多爸媽因為較晚回家,又希望保持親子互動,所以在小孩睡前一小時才帶親子活動,但小孩若玩得太high,晚上睡不著,便會影響睡眠品質。

方法三:玩什麼?隨孩子年齡投其所好 

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互動方式。一歲前的小小孩,容易被聲音與物品顏色吸引。找他一起切菜、玩扮家家酒,他不會有興趣,因為小小孩還不了解物品功能,他不知道刀子是用來切東西,可能會拿來當梳子、當電話,但若是拿玩具在孩子耳朵旁敲一敲,發出聲音,他便會覺得很好玩。而一歲到兩歲,孩子開始了解物品的功能,知道刀子是用來切的、水果是用來吃的之後,他就會開始模仿。

兩歲到三歲的孩子則不只知道水果要切,切完後還會做一連串的動作,像是把食物分享給其他人;三歲到四歲的孩子開始有角色概念,他可能會學媽媽切水果;四歲時,孩子開始有劇情概念,會和別人一起演戲,模擬情境;五歲時,小孩進入下一個階段,若是爸媽找他玩辦家家酒遊戲,孩子可能會覺得這樣很幼稚,因為孩子已經開始脫離想像,喜歡實際的事情。

孩子長大,父母卻常把孩子想得還很小,但是孩子還小、父母卻覺得他們應該要成熟。父母因為不了解孩子的發展過程,便會覺得孩子調皮搗蛋。親子互動時,陪孩子玩符合他年齡喜歡玩的東西,孩子才會玩得快樂。

方法四:父母先調整好心情,再迎接孩子

親子間的精力不協調,經常成為親子互動的障礙。當爸媽下班很疲憊、拖著累到不行的身軀去接孩子時,迎接的可能是一個在學校午覺睡很飽、點心又剛吃完,精力旺盛的孩子。當父母用最疲憊的精神面對最興奮的孩子,便會出現「精力不一致」的狀況,這時親子間就容易有衝突,如孩子看到你很開心、喊著「媽媽、媽媽」撲上來,但是媽媽可能累得連包包都拿不動了,便可能會拒絕孩子的擁抱。發生這樣的衝突,不是孩子的問題、也不是父母脾氣不好,只是父母真的太累了。因此,有時父母適當地讓自己喘口氣,拾起笑容再去接孩子,反而會讓親子互動品質更好一些。

(資料來源:2017-04 親子天下 作者:廖笙光.許家齊整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inkkids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