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知道」和「相信」的差別,就是影響孩子行為的關鍵  

 

或許你也有過似曾相識的感覺:孩子開口問你一件事,你不加思索地就能說出一篇大道理,不過孩子卻沒什麼反應。

我們告訴孩子的事情或道理,有多少是我們深信不疑的?

我們鑽研微積分三角函數,卻不相信數學跟生活息息相關。

我們寫過社會正義世界和平,卻不相信它們真的存在。

我們了解要說好話做好事,卻不相信別人也會這樣做。

我們告訴孩子不能說謊,卻不相信怎麼可能這輩子都不說謊。

我們知道遊戲對成長很重要,卻不相信連閒晃也有意義

「知道」和「相信」有很大的差別。

孩子總是能輕易識破表面圓滿的答案,甚至看穿我們內心的真心對白;不一定是什麼具體的問題,而是我們生活裡的每個決定、每個舉動、每個起心動念,都是孩子們印證我們的話最好的線索。

有次和妹妹出門上課,一上公車就看見兩個飲料鋁罐被放在座位旁的地板上,隨著剎車開門啟動,這兩瓶就在車裡滾來滾去。妹妹忍不住抱怨:

「媽媽,怎麼會有人喝完不把垃圾帶下車?這裡又不是垃圾桶,亂丟真的好過分喔。要是有人不小心踩到跌倒怎麼辦?」

那時我漫不經心地回答:「對啊,超沒公德心的,公車站都有垃圾桶可以丟啊,這樣真的又髒又危險。」

過了一站上車的人變多了,那兩個罐子顯得更加礙眼,妹妹又忍不住嘴裡碎碎念,我也跟其他人一樣,不自覺地盯著那兩個罐子看。

我跟孩子一起抱怨、也知道公車站都有垃圾桶可以丟、我平常告訴她說到做到,現在卻坐在位子上沒有任何動作

下一站又到了,恰巧是個紅燈,司機在專用道上停下來把門打開。趁這個機會我立刻起身,把地上兩個罐子撿起來,走到前面跟司機討論可否下車丟垃圾,司機立刻說:「謝謝,我會等你。」

紅燈還沒轉換,垃圾就在我一念之間不見了。換句話說,我「知道」不能亂丟垃圾、看到垃圾要撿起來,但卻是我的信念驅使行動發生,讓現場恢復乾淨,實踐了我的「相信」。

另一件事也提醒我同樣的意思。

有天晚上八點多,妹妹突然想起明天要帶午睡枕去學校,心急的她立刻穿鞋拉著我出門採買,但附近店家陸續開始打烊。原本這不是什麼大事,明天再買帶去也可以,但她希望能完成聯絡簿上的事項,我也就陪著她,讓她自己付出努力並面對太晚買不到的現實。

眼看著九點多我們越走越遠仍沒著落,有些她不夠喜歡的也不願意勉強買下,我開口請妹妹一起回家明天再找,沒想到她緊緊牽著我的手,看著我說:

「媽媽,你常常說辦法一定有,只是我們還沒想到而已,我現在不想放棄,可以再陪我繼續找嗎?」

「辦法一定有,只是我還沒想到而已」是我的座右銘,每當遇到什麼困難或煩人的事,總會這樣鼓勵自己也鼓勵身旁的人;有好幾次孩子想放棄什麼事情,我就會跟她分享這句話度過情緒風暴,然後一點一滴地把事情完成。

現在的她,不只是「知道」不要放棄,更「相信」一定會有辦法。說也奇怪,再過一個馬路後,我們找到一家還沒關門的店,妹妹找到了覺得合意喜歡的午睡枕。

「知道」只是個起點,獲得資訊並不能轉化成任何幫助,唯有一次又一次的嘗試,才能知道自己的個性風格能否實踐,進而選擇是否接受、認同其中的深意,最後凝結成一兩條重要支流,匯入自己人生的價值觀之河裡,成為自己意識裡支配行為的重要因素。

身為現代父母,我們知道的太多、相信的卻太少;網路、專家、身旁人的意見無時不刻左右著我們,我們若不花時間判斷,那麼只會成為一個「轉述專家」,而不是渾身上下充滿「感染力」的父母。

說穿了就是我們說的「身教」,但值得我們警覺的是孩子的直覺和敏銳度,特定情境下的樣板教學,會被日常生活裡的瑣事取代,與其時時刻刻惦記著在孩子面前要給最好的示範,不如誠實地提升自己,讓孩子感受「活出來」的父母。

 

(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嚴選文章 作者:羅怡君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inkkids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