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小銜接過程中,家長有哪些任務?  

幼小銜接,就實際發生的日期看來,就是入小學的當天。但就協助適應的觀點,幼小銜接應為一段歷程,而非突發性、定點在單一日期的事件。

在幼小銜接過程中,家長有哪些任務?

幼小銜接,就實際發生的日期看來,就是入小學的當天。但就協助適應的觀點,幼小銜接應為一段歷程,而非突發性、定點在單一日期的事件。

換句話說,這段歷程並不是由大班下學期(或是畢業時)到小一入學當天,而是應以長期規劃的角度,一路陪伴孩子到他們適應良好為止。然而,這段歷程中我們該做些什麼呢?如前所言,幼小銜接是長期的工作,對於家中有就讀幼兒園大班孩子的家長來說,在你閱讀此篇文章的同時,就已經開啟了這段歷程。幼小銜接的任務,包含家長本身對幼小銜接的理解、孩子基本能力與態度的養成,以及因應就讀學校規範等項目,而各項工作開始的期程與所需時間不同,需要有不同的規劃。

一、幼兒園前期(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即可開始)

此階段重點在於孩子長期能力的培育,以及家長對小學的基本認識與幼小銜接規劃。重要事項包含:

1、增進自我對小學階段教育目標與環境的了解

家長可試著透過多元的訊息來源,例如閱讀學校網站訊息、接觸小學教師與參與學校活動等,了解小學的教育理念與運作方式。此項工作相當重要,因為近年來我國小學教育的革新迅速,運作方式與相關設備也與家長就讀小學時期相去甚遠。因此,唯有透過實際的接觸與參與,方能獲取貼近現場的實況,一方面有助於做好幼小銜接規劃,也能減輕因訊息不足所導致的焦慮。

2、培養孩子的自主管理與情緒能力

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小一生活適應的核心能力,孩子要能照顧好自己,才有學習上的自主與獨立。情緒能力則是團體生活重要的基礎,孩子要能做好情緒的調適,並做出合宜的行為,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穩定的學習模式。然而,這兩項能力是需要長期培育的,家長可在生活中提供孩子完成自理工作的機會,例如鼓勵孩子完成自身與環境的清潔工作、保管自己的用品、覺察環境中的危險與做出適當回應(例如,遇到奇怪的人要逃走並求救,遇到潮濕的地面要繞道而行)等,或是與孩子討論自身或他人的情緒狀態與原因,示範情緒轉移或合宜的表達方式等,都是必要的基本功

二、幼兒園後期(大班下學期開始到小學入學前階段)

1、運用生活事件,提升孩子的專注力

進入小學後,專注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學習基礎。聽懂老師的語言,並且能專注在被交付的任務上(如,現在要抄聯絡簿),忽視與任務無關的干擾(如,身邊同學的嬉鬧行為或教室外的聲響)。或是,在上課時間專心聽講,在班級活動時能依循規則與指令完成工作等,對孩子而言相當重要。在大班上學期開始,家長可以試著協助孩子培育此項能力。例如給予孩子較為複雜的指令(先把杯子拿過來,洗乾淨,擦乾後,問妹妹要喝什麼飲料,再倒妹妹要喝的飲料給她喝),並與孩子共同討論要如何理解指令、記憶順序摒除干擾,甚至可以請孩子提供複雜的指令,讓家長完成任務,這也可使孩子學習將任務拆解與合理排序的能力。

2、幼小銜接準備與體驗

自大班下學期開始,孩子對於未來的小學生活,需要開始了解、期待與體驗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觀未來將就讀小學環境、分享該校的資訊,或是參與學校的活動(園遊會與運動會等)。讓孩子認識小學的環境設施,建立起孩子對小學生活的期待。幼兒園的作息與小學有所不同,一般而言,小學生需要較早到校。早起上學,特別是心情愉悅的早起上學,往往是需要經過全家共同努力,才可達成的目標。孩子要在上午七點前起床,勢必在晚間十點前就已做好入睡準備。

在睡前尚有必須完成的例行活動,如晚餐、作業撰寫、盥洗與家人互動等,因此協助孩子逐步學習時間規劃與控制,也是必備的能力。此階段,家人需要開始共同努力調整用餐時間與互動時間,並且儘早營造睡眠的氣氛,以便協助孩子調整作息。

3、建立因應小學生活必備的技巧與能力

在此階段,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建立小一所需的具體生活能力,例如打理自己的衣著、整理自己的物品、整理周遭環境、清洗餐具,或是學習以紀錄(各種符號或其他途徑)提醒自己該完成的任務。此外,有效的溝通技巧與表達自我需求的能力,也需要開始建立。因為,在小一的生活中,適切表達需求,並能溝通協商,可以讓問題及時解決,增加生活適應的正面力量,而在小一的學習過程中,也需要聽懂教師的指令、認識方向、圖形與常見符號、大小肌肉協調、專注於任務等能力。這些能力在幼兒園階段,多已在園內生活中逐步建立,因此建議家長能關注孩子能力發展的現況,除了與幼兒園教師合作共同培育各項能力外,也可在生活中與孩子進行相關遊戲,例如一起安靜坐下來五分鐘,專注聆聽周遭的聲音並做陳述;請孩子指引路徑,說出上下左右的方向;請孩子協助將物品分類,一起討論分類的依據(大小、顏色、高低、或是兩項特徵以上的分類)等,過程中更可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,或是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問題,這些活動都可協助孩子建立學習所需基本能力。

三、小一階段

1、家長全心的陪伴。在進入小學後,家長的陪伴是必要的。所謂的陪伴並非僅止於陪寫作業與複習功課,而應涵蓋全面的關照與陪伴。家長要能陪孩子聊學校的生活,聆聽孩子心中的感受與想法。然而,陪伴與聆聽需要兼顧質與量,在量的方面,時間上過於緊迫的親子互動,成效不僅不彰,有時還會造成彼此情緒上的緊張,而若是互動的頻率過低,則往往使雙方的關係較為疏離,也無法提供即時的協助。因此,每天找出一小時以上的專心互動是必要的。在陪伴與聆聽品質方面,消極落入抱怨的循環並非正途,正面的思考與問題解決才是重要策略。在面對孩子對學校生活或規範的質疑或抱怨時,家長可藉機提供不同觀點的思考角度,例如這些規範對老師、其他同學的意義,讓孩子能同步思考不同立場的觀點。而多元觀點思考的能力,將可協助孩子跳脫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,融入團體生活。

2、有效的親師溝通。孩子的新生適應階段,親師皆為重要的核心人物。小學階段與幼兒園階段的課程內容、上課方式與環境設備等存在不小的差異。因此,在孩子進入新階段的同時,親師更需要建立緊密的溝通與合作模式,才能避免誤會,進而共同協助孩子適應。家長在此階段遇到疑惑,例如孩子作業完成有困難、作息上難以適應等,都可依循雙方共同合作的途徑,解決問題。

然而,就實務上而言,幼小銜接的轉銜階段,家長經常會有些許困惑,包括:因為小學沒有如同幼兒園的接送互動時間,與老師互動機會變少了,不知何時適合與老師溝通?聯絡簿訊息內容與撰寫方式與幼兒園時差異甚大,不知如何解讀老師的回應?若太經常跟老師溝通,是否會影響孩子在老師心中印象?

檢視這些問題可以發現,這些常見的困惑往往來自同一個關鍵因素:幼兒園與小學階段,班級經營運作方式的差異。因應孩子的發展與教育需求,小學階段的班級經營方式,逐漸讓孩子的角色更為積極主動。舉例而言,孩子在校若遭遇問題,老師會鼓勵孩子主動表達與嘗試解決,若有處理上需要協助家長資源的投入,再由教師與家長聯繫,共同尋求解決方式。換言之,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,親師溝通的頻率、內容與焦點會有所改變,這乃是基於教育上的需求。

在聯絡簿的功能上,幼兒園因幼兒年紀較小,表達能力有限,因此聯絡簿往往記載較多的生活事件與學習細節,以協助家長理解幼兒在園的經驗。但在小學階段,聯絡簿的功能除了親師溝通之外,也更應讓孩子學會透過筆記的方式,學習撰寫備忘錄、檢視自己的功課與待辦事項,甚至也需肩負起將訊息在親師雙方間傳遞的任務。換言之,孩子是記錄工作的主角,同時也需學習擔任親師間傳遞訊息的橋樑。因此,當教師在聯絡簿上打上「?」並非在指責家長,而往往是在提醒孩子:聯絡簿寫好是自己的責任,拿給父母檢閱,也是讓父母安心的行為。凡此種種,均顯示兩階段班級經營上的轉變。

小學開學前,班級導師會先致電家長,了解孩子的狀況與需求,此時家長可與教師討論相關議題。此外,在每學期期初,小學均會辦理班級親師座談會,會議主題也往往圍繞班級經營與教學運作之上。透過這些活動的參與,家長將可對小學教學與班級經營有充分的了解,而使得後續的親師溝通,更為順暢有效。這樣一來,老師與家長的夥伴關係,便成為孩子小一生活適應的強力後盾。

(資料來源: 2016-12-30 親子天下《幼兒學習,關鍵問!》 作者:鄭青青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inkkids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